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信息公开栏目 >> 教学管理 >> 教学管理 >> 正文

2019-2020学年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0-09-16 [来源]: [浏览次数]: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教育厅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公共艺术教育的主干课程,发挥公共艺术学科专业优势,不断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以坚持创新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机制为突破口,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公共艺术教育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优化了育人环境,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将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组织机构建设

进一步健全艺术教育工作机制,形成了在学校党委行政的统一领导下,党政部门和各学院协同配合,共同推进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格局。学院成立公共艺术教育委员会,由刘志伟院长担任主任,孙建立副书记、刘芝梅副院长担任副主任,文艺体育部张焕主任担任秘书长,成员由党委宣传部部长、学生工作处处长、财务审计处处处长、各院系院长、主任组成。

学校各相关部门分工明确:党政办负责艺术教育委员会的会议组织及工作安排;党委宣传部做好宣传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统筹;教务处负责审定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在线精品课程的审批、检查、工作量的核算等;教学督导处负责教学监督、检查等;科研外事处主要负责公共艺术教育科研和学术活动;文艺体育部负责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教师管理、校园公共艺术教育活动的组织开展;团委主要负责学生课外公共艺术教育活动、社团活动;后勤服务集团主要负责提供公共艺术教学设施、教学器材图书馆根据公共艺术教育的特点添置图书音像资料。公共艺术教育委员会成立以后,通过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制定工作方案,以评促建,合力推动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发展。

深化公共艺术课程教学

(一)持续推动公共艺术课程全覆盖

课堂教学是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和落实的重要阵地。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教育部制定颁布的《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令第13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卫艺司〔2006〕3号)文件精神和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方案》,我校在人才培养计划中,把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共开设美术鉴赏、音乐鉴赏、影视鉴赏和舞蹈鉴赏四门线下实体课程,以及书法鉴赏、戏剧鉴赏、戏曲鉴赏和艺术导论四门线上通识课程。学生在学期末通过考核,合格率均在986%以上,优秀率在60.5%以上。

(二)积极进行公共艺术课程改革

1.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应对疫情“停课不停学”

2019年上半年,公共艺术课程在疫情防控期间开展线上授课,公共艺术教研室带头人带领全体教师进行了网络教学模式的设计、教学任务的分工、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探讨,确保特殊时期下的网络教学有序开展。在线上教学开展中,教师们通过网络直播,视频演练等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同学们上课的积极性。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把线上教学的精确性、可控性、层次性、全媒体学习与线下教学的互动足、挑战多、创新广、实践强有效结合起来。实施“主体互换”的课程教学,结合授课班级专业特色,构建特色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继续扩大新平台、新手段、新教法、新互动、新成果的教学体验和教学成效,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强化“交互-浸润”,激活学生内在精神力量,使学生在公共艺术课程学习中实现“感知——体验——理解——升华”的艺术审美。

2.思政教学相融合,发挥思想引领作用

积极探索公共艺术课程思政元素,把课程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做到专业有深度、思政有高度、美育有温度。在《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舞蹈鉴赏》课堂中加入唱红歌、欣赏红色题材绘画、书法作品、赏析主旋律影视作品、剪辑主旋律影片等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和内容。教师采取讲解、表演相结合的方式,用出色的演技再现革命时期的经典故事情节,向学生们传达爱国主义精神,实现了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依托我校“艺术讲堂”、“创意交院”等特色美育育人品牌,在专家老师的指引下,与学生们共同分享宝贵的民间艺术,培养其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怀,从传统文化中获得艺术创造的灵感。在课程中注入思政元素,在学习中弘扬民间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我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一大亮点。

3. 提升科研能力,打造优质教学团队

公共艺术课程组将教科研作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学工作,提升公共艺术教育品味的重要工作来抓。要求教师在做好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与改革,取得了好的成绩,促进了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公共艺术课程带头人立项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019年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和校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019年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三)教师教学能力比赛成绩优异

公共艺术教研室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项教学比赛。2019年公共艺术教研室教师组建美术鉴赏教学团队代表我校参加2019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师能力大赛,获得公共基础课程一等奖。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引发教师对于自身教学的深入思考,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文艺体育部逐步打造艺术品牌特色和团队影响力而继续努力

、加强校园文化艺术建设

学校非常重视公共艺术教育的第二课堂,积极组织、开展艺术展演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成立院级各类大学生艺术社团;开展高雅艺术普及活动,开展艺术讲堂、创意交院等艺术活动,探索出校园文化建设和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新途径、新载体。

(一)结合学生社团活动,拓展艺术课程教学活动空间

坚持以艺术体验与艺术展演为向导,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打造“学院艺术文化节”、“社团文化艺术节”等特色艺术活动结合我校学生特点,拓展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活动空间,成立各种艺术社团,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我校共有各类学生社团77个,其中艺术类社团26个。积极组织艺术团参加河南省及全国性社会各级各类艺术比赛活跃校园文化,促进校际交流活动,在交流中学习提高。拓展特色社团文化,成立“久鸣”大学生艺术团,下设合唱队、舞蹈队、武术队、礼仪队、啦啦操队和国旗护卫队等六个队。久鸣大学生艺术团啦啦操队荣获2019年河南省啦啦操锦标赛第二名,并于同年荣获全国啦啦操联赛(许昌站)公开青年丁组花球校园啦啦操示范套路第一名。2019年久鸣大学生艺术团合唱队荣获“歌唱祖国,出彩河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合唱比赛--大学生组二等奖等。

为了让社团活动有成绩、有后劲,学校制定了《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办法》、《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社团指导老师选聘、考核及奖励办法》,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到学生社团的管理和指导中。艺术类社团的指导老师绝大多数是由公共艺术教研室教师担任真正的让学校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营造高雅校园文化艺术环境

我校将艺术与人文科学融合起来,着力培育高雅文化。2019年成功承办河南民族乐团专场音乐会”、河南交响乐团专场音乐会”、“戏曲进校园”等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演出活动已在我校持续开展多年,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欣赏高雅艺术、提升文化素养、感受经典魅力的机会。今后,团委将继续通过“润物无声,育人无形”的方式,引导师生提升人文素养、营造校园良好文化氛围。

、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公共艺术教研室作为我校公共艺术教学管理机构,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致力于提高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质量。我校公共艺术教研室共有24人,其中专职教师11人,兼职教师13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4人,中级教师8人,现有省级教学名师1名,省级骨干教师3名,校级课程负责人1名,校级双师素质教师4名,在这支队伍中硕士学位有13人,本科学历有11人。专业教师队伍的规范化有利于我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也是全面落实公共艺术发展的要求。高素质的师资是公共艺术教育的人力支撑与智力保障,公共艺术教研室教师除了必备的艺术素养外,还具备相应的人文底蕴,从而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2019-2020年度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着不足和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

(一)存在问题

1.公共艺术教师的专业培训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2.公共艺术教师科研能力相对薄弱如承担国家或省部级项目较少。

(二)改进措施

1.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和提升艺术文化素养为核心,进一步推进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依据学生专业特色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在艺术鉴赏理论和艺术实践课程设置中,将加强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的建设,努力建设一批富有特色的主干课程,并不断扩充教育内涵,力求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所突破、有所收获。

2.加强对于艺术教师的专项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艺术实践活动,更新青年教师的科研理念,并给予相应的政策鼓励,塑造青年教师的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在加强科研制度管理的基础之上,推进公共艺术学科的科研发展水平。

回顾2019-2020年度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立足实际,落实政策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不断总结经验,查找不足,积极整改,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努力探索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公共艺术教育,为培养高素质高技术人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